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

类型负面新闻.doc

  • 上传人:str0mrider
  • 文档编号:99928899
  • 上传时间:2019-05-15
  • 格式:DOC
  • 页数:6
  • 大小:41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负面新闻
    资源描述: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学年论文
    题目:如何做好负面新闻
    学 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专业班级: 09新闻学
    学 号: 00818058
    姓 名: 麦力苏
    指导老师: 都翔蕤
    日 期: 2011年11月
    【摘要】:现如今,随着新闻媒体的快速发展和逐渐开放,“报喜不报忧”已成往事,负面新闻已不再是新闻媒体回避的问题了,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考虑到,负面新闻可能反映出来的种种社会负面影响,“如何做好负面新闻”这一问题也是一直在考验着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如果做好了负面新闻,对社会、受众会产生一些积极影响,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但如果做得不够好,对社会及受众会产生消极影响,可能会破坏社会和谐风气。
    【关键字】:负面新闻事件、新闻报道、社会和谐
    新闻传媒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理所当然应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的效能,做出应有的贡献。然而,新闻传媒在传播信息时不可避免的要遇到诸多负面新闻信息。多年来,负面报道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报道“种类”一直倍受争议。
    一、什么是负面新闻
    所谓负面新闻,首先我们会认为负面新闻应该是坏消息,对社会和谐及受众有着消极影响的一些新闻事件,好消息不能归入负面之列;其次应该是会影响新闻人物的形象,破坏新闻人物的威信,对安定团结有害之类;第三应该是与当前的“大政方针”有所抵触。负面新闻信息也就是指具有新闻价值的、消极的事实所释放出的信息。
    二、负面新闻带来的弊端
    长期以来,由于新闻宣传观念上的束缚,导致我国对这类新闻报道产生了认识误区的同时,关于负面报道的概念也存在着争议。在我国的媒体报道中长期以来更是形成了对于负面信息的过度的谨慎态度,负面报道被打上了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不利于鼓动群众激情的时代烙印。新闻主管部门对其多加以限制,新闻媒体则视其为“敏感地带”,不敢轻易涉足。这种消极态度,使负面报道难以受到正确的对待,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负面新闻报道,顾名思义,是一些对消极的事件进行的新闻报道,因此如果报道不恰当的话很可能会引起恐慌,影响社会稳定,破坏我们的形象等一些不利于社会正常发展的因素。
    三、如何做好负面新闻的报道
    既然负面新闻信息的传播具有这么大的不利条件和消极影响,那么,在新闻报道中是否可以对此类信息进行回避?当然,答案是否定的。负面报道也并不就等于负面效应,负面新闻报道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负面新闻信息虽然不应该也不能回避,但媒体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做到降低乃至抵消消极影响,发挥好舆论引导作用,使之在推动社会发展中彰显积极影响。那么,又该如何做好负面新闻的报道?
    (一)、坚持信息公开透明,满足公众知情权
    真实性是新闻的根本属性,是新闻的生命。事实是新闻报道的基石。我们必须纠正传统的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保密思维,充分认识媒体对负面新闻报道与社会良性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充分认识隐瞒负面事件的巨大危害。因而,新闻报道必须为公众呈现真实、关注的信息,如果回避重大负面新闻信息,不仅侵犯了公众的知情权,知情权是现代社会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公民首要政治权利,而媒体负面新闻报道是满足公众知情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政府是否有勇气接受公众监督的试金石。在负面事件出现时刻政府和媒体如果都保持沉默甚至刻意隐瞒,在媒体渠道多样化的条件下就等于主动放弃自己的舆论引导权,因为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不仅会损害自己在公众中的形象,而且很容易激发公众的逆反心理。而逆反心理可能促使公众对国内的媒体报道进行选择性理解,也可能促使他们寻求新的渠道满足自己的新闻需求。长此以往媒体还将失去公众信任,作为媒体生存基础的公信力将不复存在。新闻媒体对负面事实只有如实传播,据实传播,实事求是,为大众描绘真实、全面的社会图景,在宏观上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与完整,才能保障受众的知情权,才能取信于民,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才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和“非典”时期公众的人心惶惶,惊弓之鸟状相比,2004年我国媒体对禽流感的报道就较为成功,坚持了信息的公开透明原则,使得社会平稳安定,波澜不惊。
    (二)、及早介入,掌握主动引导舆论
    新闻是“易碎品”,时效性是新闻的灵魂,也是新闻存在的价值所在。新闻媒体有责任让受众及时、正确地获知现实社会中各类新闻信息,以便消除对周围世界的不确定性的认识,从而让他们调整自己的行为,提高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加有效地生活,社会更加有序的运行,进而能够实现一种安定、和谐的状态。而其中,负面新闻信息往往也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对于媒体来说,要占领新闻舆论引导先机必须“更快捷、更亲近、更主动”。在舆论公开多元的环境中,越主动就越有利,越主动就越有为。这一点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2008 年5 月12 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刚刚发生,新华社就迅速播发了新闻,国内主要媒体也立即跟进,第一时间出击,第一现场采访,拿回第一手素材;在报道内容上,更关注人本身的命运和感受,体现出贴近性和亲和力。地震发生后,虽然社会上各类谣言很多,但由于媒体掌握了舆论引导权,相关辟谣报道很容易得到了公众信任。
    (三)、全面报道,立体展现新闻事件
    要掌握舆论引导权,对负面新闻信息的传播加以影响,还应该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报道,涵盖其他相关新闻信息,凭借媒体的公信力引导公众关注的焦点。在现代社会里,新闻传媒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它的报道活动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的活动,它形成了人们头脑中“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进而影响到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和判断,它不仅制约着人们的认知、态度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们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作用于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了“拟态环境”的特点,即“拟态环境的环境化”趋势。如新闻媒体对负面新闻信息,特别是灾难新闻集纳编排,集中报道,将其作为新闻报道的主体,会把灾难的图景放大,事实上就会给观众一种夸张的误导,即我们的生活生存环境很不安全,虽然报道的每一起负面新闻信息都是真实的,但是把这么多的信息用“扎堆”的手法集中在一起,反而会给读者造成一种不真实的印象,给人们带来人人自危的影响。这种公众情感所产生的力量直接影响着这个社会本身,足以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造成威胁。2009年8月2日,西安地铁一号线洒金桥站施工现场泥土塌方,两名正在作业的工人被埋。《西安晚报》次日以《消防官兵用手刨出被埋工人》为题进行了报道。新闻中不仅报道了塌方事故本身,还着重描写了救援过程、市民网上送别“工人老大哥”,通过对被埋工人命运的关注,展现事故中人性与亲情的一面。组稿中关于地铁全线排查安全隐患的报道,也是负面新闻信息“警示”作用的体现。
    (四)、重视评论,明确观点辩明真义
    与新闻报道相比,时评更能体现媒体的意志。随着纸媒、电视、网络各类评论栏目的兴起,媒体已经进入到“观点时代”。要影响负面新闻信息的传播,必须善用评论引导舆论。2008年3月下旬,“西安最美女孩”熊宁在支援青海省玉树州藏民的途中遭遇车祸遇难,她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感动了数百万西安市民。但在社会各界纷纷学熊宁的同时,也有一些人对她的行为持否定态度,认为“不值”、“傻”。《西安日报》陆续刊发了《时代需要什么样的青年偶像》、《熊宁与当代青年的价值观》、《理想的追求者》、《有爱心就是美》、《让善成为时尚》等多篇评论,引导公众追求善与美。
    (五)、有所平衡,切忌盲目吸引眼球
    媒体是一座城市的窗口,新闻报道对城市形象的构建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公众对生活环境的态度,也常受新闻信息的潜移默化。这要求媒体开展新闻传播时,应该从大局出发,平衡报道内容,侧重对善与美的弘扬。切不可为一时之利吸引眼球,无原则地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将报道重心置于坑蒙拐骗、杀人放火、情色车祸等负面信息上,这不仅是对媒体责任的亵渎,也是对社会的不负责。
    (六)、倾向正确,融入人文关怀精神
    人文关怀的实质是确定人的主题性,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文价值关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文档分享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负面新闻.doc
    链接地址:https://www.wdfxw.net/doc99928899.htm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www.WDFXW.net 

    鲁ICP备09066343号-25 

    联系QQ: 200681278 或 335718200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