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404_T 0013-2024 林芝黑茶加工技术规范.pdf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5404_T 0013-2024 林芝黑茶加工技术规范 0013 2024 林芝 加工 技术规范
- 资源描述:
-
ICS65.020CCS B 3554西藏自治区地方标准DB 5404/T 00132024林芝黑茶加工技术规范2023-12-29 发布2024-01-30 实施西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 5404/T 00132024I目次前言.I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产地范围.25产地环境.26技术要求.26.1原料要求.26.2生产要求.26.3实物标准样品.26.4食物添加剂.26.5净含量.26.6分级要求.26.7感官指标.36.8理化指标.36.9卫生标准.47加工工艺.47.1杀摊凉.47.2杀青.47.3干燥.47.4三蒸三揉.47.5渥堆.47.6干燥.48试验方法.48.1试样制备.58.2感官指标.58.3理化指标.58.4卫生指标.58.5净含量.59检验规则.59.1取样.59.2出厂检验.59.3型式检验.59.4判定规则.510标签、标志.611包装、运输、贮存和保质期.612档案管理DB 5404/T 00132024II参考文献DB 5404/T 00132024III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林芝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林芝市质量协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西南政法大学、西藏自治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禹翔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重庆喜信科技有限公司、重庆狮跑科技中心、林芝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林芝市质量计量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检测所、西藏桔禄企业服务有限公司、西藏九泗八财税有限公司、林芝禹翔企业服务中心、西藏金茶树茶叶有限公司、重庆思坦得标准化技术咨询有限公司。本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洛桑卓玛、邓杏娟、何天文、次仁卓嘎、张雪、杨宪、彭红、辛双阳、龙莎莎、罗笑娟、张延礼、梅子、张群峰。DB 5404/T 001320241林芝黑茶加工技术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林芝黑茶的术语和定义、产地范围、产地环境、技术要求、加工工艺、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签、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和保质期及档案管理。本文件适用于林芝黑茶。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量大残留限量GB 500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GB 5009.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GB 5009.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铅的测定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 8302 茶 取样GB/T 8303 茶 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其干物质含量测定GB/T 8305 茶 水浸出物测定GB/T 8309 茶 水溶性灰分碱度测定GB/T 8310 茶 粗纤维测定GB/T 8311 茶 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GB/T 9833.1 紧压茶 第 1部分:花砖茶GB 1488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T 18795 茶叶标准样品制备技术条件GB 23350 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GB 2805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T 30375 茶叶贮存GB 3160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茶叶GB 3162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经营过程卫生规范GB/T 32719.1 黑茶 第1部分:基本要求GB/T 23776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N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3术语和定义DB 5404/T 001320242GB 31608、GB/T 32719.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散茶茶鲜叶为原料,经摊凉、杀青、干燥、三蒸三揉、渥堆、干燥加工制成的条形黑茶。3.2紧压茶散茶为原料,经拼配、回潮、压制、干燥加工制成的紧压黑茶。4产地范围林芝黑茶产地范围限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内(位于北纬26523040,东经92099847之间)。5产地环境5.1年最低气温-7,年最高气温 35.1,10 积温 3000;平均年降雨量 1000 mm 以上,降雨主要集中在 5 月8 月,秋冬季旱情较重;年平均空气湿度 70%;最高光照强度 200 Klux;无霜期320 d。5.2土壤为黄壤土、黄棕壤土,大部分地方土层厚度 30 cm 左右,0 cm20 cm 深,土壤平均 pH 值 5.8左右,有机质含量 2.0%以上。6技术要求6.1原料要求应符合GB 31608中3.1的规定。6.2生产要求应符合GB 14881的规定。6.3实物标准样品各产品宜设实施标准样,每5年换样一次,实物标准样的制备应符合GB/T 18795的规定。6.4食物添加剂应符合GB 31608中3.5的规定。6.5净含量定量包装产品的净含量应符合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6.6分级要求6.6.1散茶散茶根据茶叶的外形和内质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等4个级别,分级规定见表1。DB 5404/T 001320243表 1散茶分级规定级别外形内质条索整碎色泽净度香气滋味汤色叶底特级紧细秀丽匀整乌黑油润显毫匀净陈香浓郁持久醇和爽口红浓明净黑褐、嫩软多芽一级紧结匀整黑褐油润匀净陈香浓厚浓醇爽口红浓明亮棕褐较嫩二级尚紧结匀整褐润匀净有梗陈香浓纯醇厚回甘橙红明亮棕褐尚嫩三级尚紧实尚匀齐褐尚润尚匀有梗陈香较浓浓厚较甘橙黄明亮棕褐欠嫩6.6.2紧压茶紧压茶根据茶叶的外形和内质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等4个级别,分级规定见表2。表 2紧压茶分级规定级别外形内质香气滋味汤色叶底特级色泽黑褐、形状端正匀称、不起层脱面陈香浓郁持久醇厚、回味甘爽红浓明净黑褐、嫩软多芽一级色泽棕褐、形状端正匀称、不起层脱面、撒面均匀、包心不外露陈香浓厚浓醇回甘红浓明亮棕褐较嫩二级色泽棕褐、形状端正匀称、不起层脱面、撒面均匀、包心不外露陈香浓纯醇厚回甘红浓明亮棕褐尚嫩三级色泽棕褐、形状端正匀称、不起层脱面、撒面均匀、包心不外露陈香较浓浓厚回甘褐红明亮棕褐欠嫩6.7感官指标6.7.1感官要求应符合GB 31608中3.2的规定。6.7.2散茶感官指标应符合实物标准样和表1的规定。6.7.3紧压茶感官指标应符合实物标准样和表2的规定。6.8理化指标理化指标见表3。表 3理化指标项目指标散茶紧压茶水分/%(g/100g)DB 5404/T 001320244表3 理化指标(续)项目指标散茶紧压茶总灰分/%(g/100g)7.58.5水浸出物/%(g/100g)3121粉末(质量分数)/%1.5茶梗(质量分数)/%根据产品实际制定6.9卫生标准6.9.1铅含量限量应符合表 4 的规定,其它污染物限量应符合 GB 2762 的规定。表 4铅含量限量指标指标限量(mg/kg)铅(以Pb计)4.06.9.2农药残留限量应符合 GB 2763 的规定。7加工工艺7.1杀摊凉茶鲜叶厚度20cm,摊凉4h,含水量50%。7.2杀青锅温180 左右,即投入鲜叶8 kg10 kg,依鲜叶的老嫩,水分含量的多少,调节锅温进行闷炒或抖炒。待黑茶茶叶软绵且带粘性,色转暗绿,无光泽,青草气消除,香气显出,折粗梗不易断,且均匀一致,即为杀青适度。7.3干燥将杀青叶在100 下烘干20 min,茶叶含水量16%左右。7.4三蒸三揉蒸汽加热10 min,趁热揉捻8 min,再重复2次。7.5渥堆室温在25 以上,相对湿度保持在85%左右。堆高约1 m左右,上面加盖湿布,以保温保湿。渥堆过程中要进行翻堆。堆积时,茶坯表面出现水珠,叶色由暗绿变为黄褐,带有酒糟气或酸辣气味,堆心温度70 左右,茶团粘性变小,一打即散,即为渥堆适度。7.6干燥烘干温度为105,20 min,烘至茶叶含水量16%左右。8试验方法DB 5404/T 0013202458.1试样制备按GB/T 8303的规定执行。8.2感官指标按GB/T 23776的规定执行。8.3理化指标8.3.1水分按 GB 5009.3 的规定执行。8.3.2总灰分按 GB 5009.4 的规定执行。8.3.3水浸出物按 GB/T 8305 的规定执行。8.3.4粉末按 GB/T 8311 的规定执行。8.3.5茶梗按 GB/T 9833.1 的规定执行。8.4卫生指标8.4.1铅应按 GB 5009.12 的规定执行。8.4.2污染物限量应按 GB 2762 的规定执行。8.4.3农药残留限量应按 GB 2763 的规定执行。8.5净含量按JJF 1070的规定测定。9检验规则9.1取样9.1.1取样以“批”为单位,同一批投料生产、同一班次加工过程中形成的独立数量的产品为一个批次,同批次产品的品质和规格一致。9.1.2取样按 GB/T 8302 的规定执行。9.2出厂检验9.2.1每批产品均应做出厂检验,经检验合格签发合格证书后,方可出厂。9.2.2出厂检验项目为感官指标、水分、碎末茶和净含量。9.3型式检验型式检验项目为第6章要求中的全部项目,检验周期每年一次。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a)新产品正式批量生产时;b)原料、加工工艺等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时;c)出厂检验结果与上一次型式检验结果有较大出入时。9.4判定规则9.4.1检验结果全部符合本文件要求的,判该产品为合格品。9.4.2凡劣变、有污染、有异味或卫生指标中有一项不符合要求的产品,均判为不合格产品。DB 5404/T 0013202469.4.3除卫生指标外,理化指标有一项不合格或感官指标不符合规定级别的,应在原批产品中加倍抽取样本对不合格项进行复检,复检中理化指标仍有不合格的,判该批产品为不合格品,感官指标不合格的降级处理。10标签、标志10.1预包装产品的标签标志应符合 GB 7718、GB 23350 和 GB 28050 的规定。10.2包装储运图示标志应符合 GB/T 191 的规定。11包装、运输、贮存和保质期11.1产品包装、运输、贮存应符合 GB 14881、GB 23350 和 GB 31621 的规定。11.2满足规定的包装、运输、贮存条件,可长期保存。12档案管理12.1制定和实施林芝黑茶质量控制措施,关键工艺应有操作要求和检验方法,记录执行情况。12.2建立林芝茶叶黑茶原料采购、加工、贮存、运输、入库、出库和销售的完整档案记录。12.3每批加工的林芝黑茶应编制加工批号或系列号,并一直延用到产品终端销售。12.4档案保存年限不少于 3 年。DB 5404/T 001320247参考文献1 GB 5009.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硒的测定2 GB/T 8313 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3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展开阅读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wdfxw.net/doc1007937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