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学校的理想装备
电子图书?学校专集
园上的最佳资源
英因本土的公共福利
のEeK
内料非品
中译本前言
本书是描写十六世纪伊丽莎白统治时期后半叶英国社会状况的一本重要
著作。1581年最初用《略论英国政策》书名出版,作者署名为S.W。中译本
所据版本系1893年由伊丽莎白?拉蒙德根据原著整理编校而成。
全书是用对话体写成的。参加对话的角色有手工业者、庄稼人、博士和
爵士五位不同等级不同身分的人。博士是对话人中的中心人物,他的话代表
了作者的意见,贯串着全书的基本思想。
全书的结构分三层,即三次对话。第一次对话,表述了各类人物对当时
些现象的不满,以及他们如何就遭受不幸的原因相互埋怨。这里反映出英
国当时存在的各种问题。第二次对话既谈存在的问题,又讨论了产生这些问
题的根源。第三次对话,提出了解决各种问题的办法。
按照博士的说法,当时英国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首先,这种普遍的、
全面的物价上涨现象,是所有的人对之颇有怨言的最主要的不幸事件。其次
是我国财富的耗竭。第三是圈地和把可耕地变为枚场的行径。第四是城镇、
教区和乡村的凋敝。最后,人们对宗教的意见分岐和差异”(本书第104页)
当时英国的中部,把公地圏为枚场已进行到很大的规模,大量耕地变成了牧
羊场,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因而农业日益凋敝。贵金属从新发现
金银矿的国家(特别是美国)涌入欧洲,以及欧洲各国对铸币实行剪币和掺
假政策,又使商品普遍涨价,广大群众极为不满,不少地方出现强动和叛乱。
针对这种情况,作者通过博士之口提出一系列的改革办法:改革货币制度,
确定金、银、铜币的正确比价;振兴农业,提高农作物价格,允许农民自由
出卖农产品,使种地比放牧有更多的收益;保护本国的加工工业,扩大就业
并提倡消费者消费本国产品,本国能制造的工业品決不进口。
这部著作在学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是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作。
作者的重商主义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上。
1.只有金银オ是一国的真正财富。他说:“金钱是你想得到的任何商品
的货栈”(本书第119页)。他主张发展农业,因为他认为“可以把多余的
粮食运往国外以换取大笔钱财”(本书第71页)。他反对发行分量不足的铸
币,因为在他看来,“既然我们的硬币质量低劣,改变了模样,外国人就伪
造了我们的硬币,设法把大批大批的伪币运到这里来脱手,既换取我们的金
银,又换取我们的主要商品”(本书第87页)。他不是按生产,而是按照货
币的流向来划分行业,也是从只有金银才是财富的观点出发的。
2.对外贸易是财富的真正源泉,利润是在商品流通中由于贱买贵卖而产
生的,国内贸易不会引起货币的外出与内流,对财富无所増減。他在谈到如
何恢复英国的财富时说:“首先,我们可以禁止输入我以前讲到的从海外运
来的那么许多没有什么价值的东西,并规定只准出售我们自己的商品,不得
销售舶来品;其次,我们不能不管未经加工的商品,因为如果把那些商品及
时地就地加工后卖到国外去,它们就会在短时期內带来无数的财富了”(本
书第96页)。
3.对外贸易的原则是少买多卖,只有出超オ能使金银进口,杜绝本国财
富外流。他说:“务必使我们向外国人购买的货物不超过我们销售给他们的
货物,要不然我们就会自趋贫穷,让他们发财致富”(本书第73页)。
4?提倡保护关税,使用国产品,发展本国加工工业。他提出,即使有的
商品本国生产的比进口的成本高,也应该买本国的。“我们最好还是付出较
高的代价向我们自己人购买那些货物,而不要以低价向外国人购买;因为不
管多么少的收益流住国外,对我们来说总是一项损失。可是,不论多大的收
益从一个人的手里转到另一个人的手里,毕竟还是保留在国内”(本书第75
76页)。“我特别希望不要使用海外任何以我们的原料如羊毛、兽皮、锡
等制造的、返销到这里来的商品”,如果本国生产这些东西,就不仅“可以
安排2万人就业”,而且“购买这些商品的贷款则留在国内,并不外流”(本
书第130页)。
这本著作一直受到研究
经济学说史的学者的重视,但本书作者是谁,曾
引起人们的猜测和考证。本书在1581年初出版时作者署名为w.S.。由于该
书是用对话体截写的,文笔较雅,所以在很长时间内有人推测该书出自威
廉?莎士比亚的手笔。但后来有人认为该书作者是威廉?斯塔福德。到十九
世纪末,伊丽莎白?拉蒙德在英国杂志《英国历史评论》1891年4月号上发
表了一篇对该书作者进行考证的文章,认为该书作者是约翰?黑尔斯,而威
廉?斯塔福德只是岀版者。据他说,读书写成时间是在1565年,而W.斯塔
福德予以出版是在1581年,只不过在付印前作了一些修改和变动,改名为《略
论英国政策》,并署了自己姓名的编写。拉蒙德在1893年以编者拉蒙德的名
义重新出版了该书,书名也改为原名《论英国本上的公共福利》(即我们现
在出版的这本书的书名)。现在拉蒙德的看法已普遍为人们所接受,西方
些有影响的有关著作,如E.F.赫克谢尔的《重商主义》和E.罗尔的《经济思
想史》等都认为此书作者是约翰?黑尔斯。根据拉蒙德的考证分析和国內的
般看法,我们取作者为约翰?黑尔斯之说。
原书最后有编者所加“注释”多页,均系按正文逐页说明两种手稿在个
别用词上的细小差别或某一个词在甲稿(或乙稿)略而不述的烦琐考证,我
们考虑到两稿的这些细微歧异并不妨碍此书内容的完整,所以没有把“注释”
译出。
戴芳
1987年11月